艺术资讯

全部

评论

动态

观点

视频

山水画教程之传统山水临摹课——元代

山水画教程之地质表现

山水画教程之山水画基础技法

山水画教程之形态表现

Comment

News

Opinions

清华美育研修项目

【观点】中国画创作教学的思考

作者:韩敬伟  发布时间: 2011-08-04 15:41:50

  多年以来中国画的创作教学一直处于很模糊的状态之中。创作课要教点什么或怎样引导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规定。由于老师的差异,所讲述的内容不一,多半是个体经验,有时教学效果会好点,有时会差一些。我们试图规范授课内容,但苦于创作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无法规定怎样做就一定能画出好画,这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轮扁无法把修车轮之道传给自己的儿子,老子无法用语言文字把“道”传给后人,能说出来的就远离了本源,这或许就是创作难教的缘由。既使这样,创作课也还要找出一些创作上的一般规律作为讲授内容,使学人可以从无法到有法。这个从无法到有法的过程,我想应当是中国画创作教学所要完成的。


  创作教学得有规矩,得先有一个入法的阶段,入了法再破法而出与没有入法完全是两回事,这之间存在一个高低之分、文野之分。因此学院教育的意义在于短期内入法,如果创作回避入法而追求一超直入,把教学中的创作与艺术家的创作等同起来,这是缺乏教学上的学术观念。创作教学应该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应该具有从初级到高级的一个学习过程,每个阶段也应该具有相应的指定性和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艺术家的创作则不同,他们力求脱法,追求艺术创作走向自由王国。许多年来,我们往往是带着学生进行一种艺术家式的创作活动,本来就无法可依的学生,面对彻底的自由,更不知如何下手,其结果只能在老师的意志下,成为一个简单的劳做者。也许结果会出现一些的好的作品,但学生并未掌握一种方法,这是关于中国画创作教学根本任务的问题,如不正视,则必然失去准确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基本掌握绘画表现方法的教学宗旨。


  创作教学的基本内容,我想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思考:首先要明确中国画的本质追求。然后要了解中国画创作活动的基本特点。最后要设定一些具体课程,解决形式因素认识与应用问题。


  一、明确中国画本质追求,是学习掌握中国画表现方法的要点所在。中国画的理想追求是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哲学观念相适应的,它决定着绘画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表现上的独特手段。


  中国绘画从新石器时期开始,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进入自觉的时代,还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由于文人士大夫介入了绘画队伍,从此绘画的地位以及绘画的本质追求开始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此之前绘画是一些鄙陋、低贱、供人使唤的人所从事的工作,而文人士大夫从事绘画之后,这种艺术活动便成了文人士大夫追求理想人生及对大千世界玄妙本体追求的一种文化形式。尤其在两晋玄学的影响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在游山水、画山水、写山水的过程中,旨在体验大自然中蕴含的玄妙义理,并通过“妙写”获得能“畅神”、“卧游”的艺术效果。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中得到印证。


  宗炳把游山水、画山水和圣人之“道”联系起来,观山水是为体“道”,画山水是为契合于“道”。王微把好的绘画视为与能够揭示宇宙自然变化规律的《易》象同样神妙。可见魏晋时期把绘画的功能提到如此高的层面,这对日后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我们说中国绘画的本质追求在魏晋时期就有所确立,并一直影响至今天。


  二、由于有了这样一个玄远的追求,它决定着中国画是表意的、是追求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体验,而非状物和模仿,在这种表意的过程中,更强调一种主体精神的能动作用。主体精神以能够悟“道”为最高境界,艺术作品以能够揭示世界本源为最有意义。可见中国画不是一般的艺术活动,而是蕴含着某种文化哲学的味道,是一项很高的智慧活动。


  那么,有人要问创作教学有必要提到这样高的标准来认识吗?甚至考虑这种虚玄的追求在缺乏主体建构和有限的学业期间,是否能够实现教学愿望。问题的关键也在于此,如果我们不这样引导,在创作上就很难触及绘画精神本质的东西。


  从传统哲学观念来看,这个世界本源是“虚”、是“无”的东西,我们先哲用一个字把它概括为“道”。这个“道”是浑朴无名的,非耳目可及。但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却显示着“道”的存在;“道”虽无形、无色,又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但从事物的阴阳、强弱的形式变化中,又完全可以感受到“道”的特性。中国传统绘画正是运用这种相对因素的变化和有机的结合来揭示主体精神对大千世界本源感悟,所以作画之际,不断创造对立因素并使之平衡,并从一个对立到另一个对立和不断地使之统一。这实则就是宇宙本体的基本特征,即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创造者按着自己的体验,缓和一个因素或加强某个因素,调节其它细枝末节,把握一种心灵节奏与宇宙生命节奏相合一的东西,这就是中国画创作的本质内容和创作活动的基本特点。


  由于这种创作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形式创生的状态。在构图取势上,主要是通过相对因素的营造,达到一种有机结合和富有节奏的趣味变化。取势是构图的主要内容,诸如宾主、疏密、虚实、刚柔、纵横、曲直、长短、粗细、干湿、浓淡等等相对因素都是取势造势的条件。一幅构图有势则有生命,“形势得,则全幅皆灵动矣。”(钱杜《松壶画忆》)势的营造实属主体心理建构所蕴含的一切,映射在画面上的形态、形色、质地组合的关系之中。一幅富有生机的画面,是相对因素在一定度的控制下产生的,对比无度会失势,没有对比会呈现呆板僵化的现象。因此,在布势之时要奇中有正、缓中有急、虚中有实、平中有险,在矛盾之中求得某种和谐,用辨证的方法,适度把握众多因素的强弱变化,从而获得势态表现的勃勃生机,这是表现生命形式、揭示宇宙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


  对势的把握如何才能契合自然本体的“道”,这已不是技巧所能解决的,这要靠精神修养来完成,教学只能是一种指导和相应训练。指导是指明方向,训练是要从易到难的一个过程,这样才能提高表达能力。


  三、在形式因素认识与应用问题上,要有规定课程。如:画面形态结构的研究与应用;形色结构的研究应用;质地意识开拓与布局等都是绘画创作所要触及的一些问题。以布势为课题的还有很多相对因素组合训练。如:以主、次为课题的布势,这是一种单项训练;以多种相对因素的对比而又能有机的结合于一体的布势这是综合训练。没有这些规定内容的训练,学生无法获得种种视觉表现上的审美经验,最终也无法把表现上的各种可能性经验带入生活的体验与表现之中。各种形式创作训练也是主体建构的主要内容,它决定着审美经验能否诉诸于视觉形式。往往我们在大自然中非常敏感于形态、色彩、质地这些因素势的变化,这与我们平素专业技能训练有关。


  构图取势并非是纯粹的抽象结构,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只不过这客观物象是经过审美主体梳理,已经构成了符号化的形式。表面上看有客观的依托,但实则是一种抽象因素的有机结合。如若对客观物象的描绘失去内在抽象结构的表现,艺术就会降至模糊不清、含混杂乱的境地,失去艺术以简化的形式符号表现非常丰富的生命感受的意义。因此,在客观物象的描绘上要淡化物理属性的模仿,发现和加强审美属性的表现,以借相表意的方式,进行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就是中国画创作的本质特征。


  能够打破物理属性的束缚,是艺术进入自由表现的主要条件。因此,能化物象及组织关系为符号,是人类最为智慧的文化活动。我们所感受到的生命形式是非常复杂的一种现象,那是一些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不断衍生和改变着强弱、聚散、刚柔的状态,并且时而流动、时而凝固、时而凸显强烈、时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此丰富多变,我们称之为内在生命的东西。艺术活动就是要通过符号来传译这些我们所感受到的生命现象,并获得简明而清晰的形式落实,这是绘画的意义所在。


  目前我们的创作教学对以上所述内容,有些已经展开,有些训练还没有得到实施。创作教学是很复杂的,不是一个容易规范的课程,但作为中国画创作教学,确实在准确把握传统艺术精神和基本掌握绘画表现方法上进行一些规定内容的讲授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没有这种规定性的创作教学,创作指导就无法展开。当然中国画的当代性问题及个性化的创作培植,也是创作教学的内容之一。我们强调创作上规定内容训练,正是为了中国画当代性追求打下基础。如若对传统意义上创作一无所知,也就无法触及中国画的当代性问题;如若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以及艺术追求毫无了解,高谈超民族范式的个性化,这势必要悬浮于空中。因此对传统艺术精神与表现方式的认知,是中国画创作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中国画当代性开拓的基础,同时也是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